學名: Pomacea canaliculata (Lamarck, 1828) 同種異名: Ampullaria canaliculata Lamarck, 1822 俗名: apple snail (English), channeled apple snail (English), Gelbe Apfelschnecke (German), golden apple snail (English), golden kuhol (English-Philippines), miracle snail (English-Philippines) 生物類型: 軟體動物 福壽螺(Pomacea canaliculata)是一種淡水蝸牛,會大量吃掉水中植物,包括蓮花、大黑慈菇、芋頭與米。從它的原生地南美洲藉由水族貿易廣泛地入侵世界各地,也可作為人類食物的來源,它是一個主要的農作物害蟲,在東南亞(主要是米)與夏威夷(芋頭),而且經由可能帶來的棲地改變以及與本土物種競爭,對全球許多窪地帶來嚴重的威脅。 物種描述 體型大(大到 10 公分), 約略球狀的淡水蝸牛。水族貿易蝸牛通常比較小。殼顏色通常褐色或綠色、螺紋周圍通常有螺旋形花紋。一些人工飼養種是明亮的金黃色。身體顏色能從全黑變成半黑再變成白乳酪色。通常首先被觀察到的,是其鮮艷粉紅色的卵團,卵團是產於固體的表面到大約在水面上面的 50 公分。 棲息地描述 福壽螺廣泛分布於湖、池塘、沼澤等區域,原生區位於亞馬遜低地以及懸木盆地區。此物種水陸雙棲,日間多潛於水中並躲藏在近水面的植被處。晚上較為活躍,會出水尋找新鮮植物。福壽螺的活動力受到水溫的影響甚大。水溫攝氏十八度時,活動力極差,上升至二十五度時則活動力大增。然而,福壽螺(Pomacea canaliculata)對較低的溫度,比Pomacea屬 的其他大部分的蝸牛, 更有抵抗性。(蘋果蝸牛網站, 1998-2003) 一般影響 福壽螺原產於南美洲,之後在一九八○年左右引進東南亞計畫作為當地/外銷食物資源之一。然而,市場發展不如預期; 大部分個體因此被釋放或自行逃離,成為東南亞的許多國家稻米作物的嚴重害蟲。在菲律賓已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,並被列為稻米害蟲榜首。一九八九年疑似由於類似經濟因素,自菲律賓引進夏威夷;同樣的情形再度發生。短時間內福壽螺即逃離或被蓄意釋放至野地,成為芋類的頭號害蟲。福壽螺可由農作區快速散佈至溼地及其他自然淡水環境中,造成嚴重衝擊。可能的影響包括對原生水生植物相的破壞進而改變原始棲地,或與當地原生螺類等水生動物互相競爭。在東南亞,福壽螺已導致原生的皮拉蘋果螺(Pila apple snails)數量銳減。而菲律賓境內為此採取行動,開始使用殺蟲劑企圖消滅牠們。目前,生態環境模擬預測(Climatic modeling)的結果顯示,福壽螺可能會散佈至世界上許多至今尚未受干擾的地方,特別是印度稻米密集的農作區。而在美國也已可見福壽螺的蹤跡,並對德州及加州的主要稻米栽種區造成威脅。現今澳洲的情形格外令人擔憂,因其可能產生福壽螺遷徙至自然溼地(如卡卡都Kakadu)或稻米農作區之虞。 Notes 一般而言,確認害蟲物種是一項困難的工作,而原因可能相當複雜,部分由於我們對南美原生種的分類地位原本就所知有限。其他更多的資訊可在「農業上之害蟲蘋果螺:他們的生物學、衝擊與管理. 地理分佈 原生地:溫帶的阿根廷向北到亞馬遜河盆地。 引進地區::大部分的南亞、東亞的和東南亞, 包括菲律賓, 日本、台灣、越南、柬埔寨、泰國、寮國、韓國、斯里蘭卡、印尼的部分地區與馬來西亞、中國南部, 新加坡; 也夏威夷、關島與巴布亞新幾內亞; 多明尼加共和國; 美國.(佛羅里達州、德克薩斯, 加州) 營養 一種攝食普遍且量大的草食性動物。幾乎可食大部分植物,但仍有所偏好,如夏威夷的水百合則不喜食。 繁殖 雌雄不同體。雌性會將卵堆產於堅硬表面(如石塊、牆壁、原木、新生植被或枯木上),離水面約50公分以內。孵化期約為七到十五天,有時受周圍溫度影響可能更久。 繁殖力極強。一卵堆中平均可含二百到三百個卵,最多可達一千個卵。產卵間隔為數週之長。 生命階段 平均壽命四年。生生殖成熟期發生 3個月至 2 年時,此年齡會受周圍溫度影響。 校訂者:: Dr. Robert H. Cowie, Center for Conservation Research and Training, University of Hawaii, USA
編輯者: Dr. Robert H. Cowie, Center for Conservation Research and Training, University of Hawaii, Honolulu, Hawaii, USA & IUCN/SSC Invasive Species Specialist Group (ISSG)
|
|
最後修改: Wednesday, 13 April 2005
|